信息学院计算机系本科学生利用暑期前往“计算机类专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他们通过编写控制程序,成功让一台机器人“学会”了识别并采摘成熟的水果。在劳动实践基地农场的果园里,这套由学生自主开发的软件系统精准驱动机械臂,完成了自动化采摘任务。这场融合了前沿编程技术与传统农耕的实践,不仅是“科技助农”的生动写照,更是一堂深刻的劳动教育课,让学生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收获了知识、提升了价值观。
从企业实训到田间部署:代码在劳动中焕发生命力
学生们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面对真实的硬件平台,将课堂所学的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运动控制等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机器人打造智慧的“大脑”——一套能够准确识别果实成熟度并规划最优采摘路径的软件控制系统。

情感在人机协作中共鸣:体会“编程改变生产”的成就感
当学生们带着自己编写好控制程序的机器人来到劳动实践基地农场时,实践进入了最激动人心的阶段。同学们紧张地进行着最后的系统调试,确保机器人能适应果园复杂的光线和地形。

当机器人成功摘下第一个水果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编程不再是虚拟世界的游戏,而是能切实改善生产效率、帮助他人的强大工具,从而激发了强烈的技术使命感与助农情怀。

此次劳动实践深刻地重塑了学生们的劳动价值观。它清晰地展示了现代劳动的多维形态:学生们通过脑力劳动编写代码,代码驱动硬件设备进行物理劳动,最终共同完成了农业生产的任务。

软件开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强度、高精度的脑力劳动。从算法选型、模型训练到无数次的调试和迭代,每一个bug的解决,每一个参数的优化,都极大地锤炼了学生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系统化的工程思维以及直面失败、持续优化的坚韧品质。此次“编程助农”劳动实践是计算机系推动新工科建设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次创新尝试,通过这类项目,培养出既精通编程创造、又深谙产业需求,懂得劳动意义、尊重劳动人民的新时代软件工程师与技术人才。
(供图、供稿:孙琛琛 审核: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