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领悟科技赋能、感悟乡村振兴,7月12日至17日,长安大学赴陕西宝鸡、铜川“赓续红色薪火·探梦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张翼的带领下前往宝鸡市、铜川市开展为期六天的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走访红色遗址、产业园区、乡村社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汲取力量,探寻发展密码。
红色沃土忆峥嵘,革命精神铸初心
实践队首站聚焦宝鸡红色遗址,在扶眉战役纪念馆,锈迹斑斑的武器装备与详细史料,生动再现了1949年这场西北关键战役的壮烈场景。队员们在烈士陵园纪念碑前肃立鞠躬,深切体会到和平来之不易,也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决心。
随后,宝天铁路英烈纪念馆的展陈让队员们震撼不已。建设者们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中,仅凭钢钎铁锤打通西北交通大动脉的事迹,展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产业振兴看创新,乡村发展焕新颜
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力量后,实践队将目光转向新时代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实地调研。在国家级眉县猕猴桃产业园,队员们详细了解种植技术、品种改良及“特色农业+科技”模式,见证了科技赋能如何让小猕猴桃成为富民大产业,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知识与创新”。
铜川马咀村的蜕变则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我们既富了口袋,又美了家园。”村民的讲述道出了“烂杆村”到“示范村”的蝶变密码。队员们看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图景背后,是政策支持与实干精神的双向发力。

智慧城市展新貌,数字动能启新程
实践中,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让队员们触摸到近代工业的“不屈脊梁”。作为抗战时期内迁企业的重要基地,窑洞厂房、老旧纺织机承载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这段历史让队员们深刻理解:工业强则国强,老一辈实业家的爱国情怀永不过时。
最后,实践队开启铜川市“智慧城市”探索之旅。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郭咏梅与学院团委书记杨加玉专程前往铜川看望慰问实践队成员,与大家亲切座谈。队员们更直观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智慧城市管理中心的“城市大脑”实时调度交通、环保等数据,工作人员介绍:“过去3天解决的投诉,现在2小时内就能办结。”随后参观的大数据产业园与低空经济产业园,更展现了数字经济的蓬勃活力——服务器机房的蓝光、无人机物流演示,勾勒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图景。
学院领导们对实践团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鼓励大家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希望同学们把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学习动力,将来用专业知识服务地方发展。老师们的嘱托让成员们倍受鼓舞,纷纷表示要不负期望,圆满完成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任务。

六天的行程中,队员们从红色遗址追溯初心,在乡村田野见证振兴,于产业园区触摸未来。这场实践不仅是课堂的延伸,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队员们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把感悟化为行动,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